與父母相處你有這些狀況嗎?
- 父母總是在你出門的時候,說這個痛,那個痛,你出現後就好多了。
- 生活中有突發狀況,馬上通知兒女希望獲得立即協助。
- 對於家人以外的協助,客氣的婉拒。認為應該是由家人親力親為協助。
- 你漸漸地成為父母的支柱,甚麼大小事情都仰賴你了,但有點難兼顧自己的生活了。
與年邁父母相處,你是不也有過以上經驗呢?
這篇文章, 我將與你分享
我們長大後與年邁父母的相處困境──依賴傾向
用甚麼方法去調適自己與父母的相處? 並提供『衝突發生時有效的五個解決步驟!』
情境故事
希望即時回應的媽媽
只要我在家,我媽划手機一出問題,就會毫不猶豫地馬上呼喊我,儘管我我手上在忙著事情,也不再當樓層,也要我馬上出現解決她當下的問題。對媽來說,除非時間是賣給了老闆(上班),或當下在跟別人交流,其他時間都應該可以隨時處理她的疑難雜症。
長期跟兒女說疼痛,卻不想積極治療的爸爸
我長年住在外地,每次我回來的時候,我爸就跟我說:『腳痛,這雙腳要報廢了。』我急切著幫爸爸掛號要向醫生諮詢施打玻尿酸(關節潤滑劑),從掛號到出門,再到醫院門口,他不斷重複著說:『不用,我都有在吃維骨力跟鈣片,這樣就夠了。』回拒醫生對於打玻尿酸的建議。但是回程的車上又說:『我老了,你們兄弟姐妹都在外面,走不動了要怎麼找飯吃。』
父母的依賴性,開始影響自己的生活秩序
面對父母生活中的問題,子女總是希望能及時解決,因此保持隨時待命的狀況,長期下來總是影響著自己的正常生活。但如果我們拒絕及時解決父母提出的問題,我們自己則會一直掛心。這份掛心也會影響到生活,無法專注完成當下的事情,甚至有些愧疚感。
不管我們選擇即時解決父母問題,或延遲處理,我們的生活總是懸著一顆心,怎麼樣處理好像不好。
你長大了,卻與父母的相處變得越來越困難了?
———————-
檢視父母難相處程度…
&
屬於哪一種類型呢?
依賴.潑冷水.自戀.控制…
不禁自我懷疑,是不是自己不夠孝順?
我們會感到這種困擾,偶爾會反問自己是不是『不夠孝順父母』,這令我們感到自責而內疚。
其實你不是不孝順,恰恰正是你很在意你的父母。
我們要調整的只是關係相處的方法,找出讓自己舒服,父母也感到安心的雙贏方法
其實你不是一個人,許多人都有這樣的困境
自我懷疑的情緒持續循環,日復一日,夜裡我們問問蒼天,說苦,卻又好像比關懷機構的人好很多,這樣的苦又不夠強烈到與他人訴說。但每每看個周遭的朋友總是覺得為什麼別人的父母都很和藹…
最後只能歸咎命,你才能解釋目前說苦沒人懂的現況。
『認命,不掙扎就不會感到苦了吧。』 但其實你不是一個人,從東方到西方,家庭這種說不出的難解關係,一直都存在。
如何調適自己與依賴型父母的相處
第一步 同理父母,父母也是依賴情結的受害者
依賴型父母會有今天這些依賴的行徑,源自於他們的焦慮。這樣的焦慮困擾著父母,長期下來其實他/她也過得不是很好。
這點可能要請你靜下心,撇開自己,想想如果我們是父母,到底甚麼事使他/她長期焦慮,這種焦慮又是甚麼感覺呢?
我的母親曾經對 一位不友善的年輕人說過一句話,挺震撼我心的。
『那是因為你還沒老!!!』 是阿~我們還沒老,無法準確同理老後的狀況。依賴型父母 與承受依賴的子女,其實一樣難受。情緒後端勢必有些堆疊的故事與生命經驗,需要給點同理接受。
第二步 認清你所能掌控的只有自己
這是我們作為子女要修的功課了…
作為子女的所能掌控的是甚麼 ?
要認清,我們無法控制父母給與什麼肯定(我們的付出時總希望父母能感受到,但又往往反被忽略或被誤解時,更是失落難過)
要認清,自己才是唯一能掌握的,感到開心難過掌握在自己
第三步 自己做自己的父母,給自己想要的安全感
父母是人,人都不是完美的。兒時印象中我們所渴望的,為我們無所不能的超人父母,當我們長大成人後,也應該讓他們卸下披風,回歸做正常人了。
那些過去沒有被滿足的安全感,長大後由自己供應。
自己做自己的父母,,安慰、肯定、陪伴自己
穩住自己,把自己豐盛了。(這可能要花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,並且持續這一生都這麼優先做。) 才慢慢有底蘊慢慢地調整自己與年邁父母的相處關係。
若衝突發生時,有效的五個即時解決步驟
若長期的心態還沒有準備好,又突然遇到父母拋出了依賴情緒時,也可以試著用以下幾個步驟。跟著做,解決雙方即時的情緒波動。
1.同理父母,表示理解父母的感受
- 『恩 我懂』
- 『好 辛苦了』
- 『這應該很難受齁』
2.在自己可行的範圍,回應父母的要求
- 『我會請保險員處理你的問題,請你安心等待』
- 『到時我會陪你去看醫生,看怎麼處理,好嗎?』
3.溫柔而堅定的表示,某些事情超出自己可以的範圍,可找替代的方式
- 『我沒辦法馬上解決你的問題。我晚上都會回來,到時有什麼問題跟我說,我會處理,好嗎?』
- 『我可能沒法幫忙做菜,今晚要不要不要忙,我叫外送來』
- 『我可能沒法長期回來長住,但你開刀的那段時間我會回來陪你喔』
4.父母有碎念,仍然肯定對方的心情
- 『我知道,這讓你很難過
- 『身體很不舒服齁,再撐一下,週一就可以看病了』
5.結束後,自己抱抱自己。
- 『你(自己)做得很好』
- 『我知道你(自己)也想要被陪伴,我(自己)在這』
實戰,怎麼處理?
八旬的爸爸常常叫膝蓋痛,我想協助爸爸找尋積極治療或補充保養品,但只要超出既有的保養方法,爸爸就會拒絕。
爸爸總是對生活認真的人,對自己的生活與身體保養都很有紀律。但,多年的紀律卻敵不過八旬身體陡坡式的老化速度。
好似這些年的努力沒有被老天肯定,健康狀況也沒有明確顯現努力的結果。
爸爸:『我的腳快廢了,不能走了』
女兒:『爸,帶你去打玻尿酸好嗎?』
爸爸:『不用,我都有在吃維骨力跟鈣片,這樣就夠了。』
女兒心裡想:
(1.同理)我知道老化的速度使爸爸灰心,知道爸爸對他身體的照顧有優先的掌控權,
(2.我可行的範圍)我可以接受再問兩次,不論結果
女兒:『這感覺很不舒服』
爸爸:『不只不舒服,會痛啊』
女兒:『你辛苦了(4.再次同理,認可心情),再撐兩個月就好了。』
『(3.提出替代方案)玻尿酸是一種潤滑劑,我相信會有幫助的,到時我再陪你去施打。』
爸爸:『喔~再忍耐兩個月』
爸爸不再多叨念了…
(5.擁抱自己,情緒巡禮)
我知道我剛剛有生氣,因為我想幫爸爸解決病痛,但他自己又不配合。
解決爸爸的病痛的感受不是我的功課,不能為他決定方法。
我的功課就是同理他的感受(失落焦慮擔憂),提供訊息解答他的疑惑,交給他決定。
反思:自己有可能是依賴型子女?!
如果總是覺得自己父母太依賴自己,不想要被依賴。要反回來觀察自己,有可能跟父母一樣,也是缺乏安全感的。
當他們叨念自己身體不好,兒女應該要返家長住,我心裡總是覺得心裡一股壓迫感,壓得喘不過氣,想要好好的保護或捍衛自己。
這當下,我就一樣有了『安全感缺乏』的危機意識,甚至希望誰來救救我,逃離這種危機。
如果兒時能恣意撒嬌依賴的安全感不被滿足,長大後我們可能會顯得特別獨立,但沒辦法好好的被依賴。
在我們心裡認為:依賴不是那麼容易獲得,也不依該輕易被索取的。
長期面對沒辦法承受的依賴。那該怎麼做呢?
- 創造心中可以被依賴的對向,可以是:神、心中的父母、心中的自己
- 給予自己接納與包容,陪伴與聆聽,讓自己感到安全
定期適度的給予別人關愛,告訴自己,自己已經富足,足夠給與他人關愛。(定期定額捐款、寫關愛家人日記、週末固定煮一餐飯家人共食等等)
你不是一個人,邀請你 留言分享你的故事
不敢公開留言的故事與心情,都可以填表留言唷~
感覺有時候父母也是需要像小孩子一樣一次又一次耐心的溝通。
雖然目前家裡沒有這個問題,但同理的概念還不錯,我覺得也能用在我家裡的其他狀況。謝謝用心整理~
是的,同樣的大概念,用在其他關係相處也是通用的,僅細節不太一樣。
關係間需要有方法溝通,也同時做自我反思成長。謝謝Hank肯定:))
依賴,並非是子女的專利,而是每個人的權利。我們缺的不是想法,而是解決辦法。這篇文章認識了如何分析與面對依賴,值得深思。
感謝肯定,希望以文章交流,給予在愛的關係中受困的朋友 更多陪伴與方法。
我也很喜歡你這句:依賴,是每個人的權利。
我的母親因為病痛纏身時像極了依賴心強又頑固溝通無效的孩子,那時候的我也是常常跟母親有衝突發生,可是又很難過很自責,因為他已經很不舒服了我還這樣不能討他歡心,但是若想討他歡心他就不會乖乖做治療。讓人兩難。
也是花了很長時間的溝通才有些許改變。
所以這篇文章,看得真是很有感觸啊~
我能理解這過程,真是辛苦你了。
也是因為你的堅持溝通,這狀況才有些鬆動,你跟媽媽都很棒。
文章若能讓您也有感觸,也就達到我寫文的目的之一,我感到很欣慰:)
有時候很想好好照顧父母卻又也想有自己的生活步調,要抓到那個平衡點真的很困難,但看到父母開心的笑容總可以讓自己覺得自己很孝順,那種感覺真好。
這平衡真的很難,能透過學習讓父母感覺好,自己感覺也好,那是最好的狀態。
同理心真的很重要,看到父母依賴背後的愛與在乎,煩惱就能減少很多
是的,同理心是很重要的第一步。親愛的父母本身不是敵人,如何好好處理關係相處,才是要面對的魔王。透過學習可以理解愛與在乎後面參雜的許多情感,進而更有效面對。
父母有年紀了,就會返老還童,内心缺乏安全感,也會容易感覺到孤獨寂寞需要兒女的陪伴,除了溝通外,可以安排父母多參加些社交活動,往往很多身體疾病都是心理影響。
這會不會也是造成年輕人不婚的理由之一?
因結婚後通常會比現況多一對父母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