價值認同

【價值認同】學什麼與父母相處,他們又不可能改變!!

『你為什麼就是不結婚,父母老了不能陪你一輩子啊』

我們多期望爸媽給的是『支持陪伴』

相信對於相愛、相識到結婚,子女有自己的步調和考量。

當我們遇到難關時,父母能作為子女的後盾。

必要時給予子女經驗的分享與討論的空間。

這樣既是長輩又能與子女同行的親子關係

是子女心中的理想狀態

想要父母的認同,卻不被父母支持,常見的5個方向

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衝突:

子女可能希望父母能夠理解和接受他們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,但父母可能持有不同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,導致彼此之間的衝突和不理解。這種期望不符合現況可能會加深代溝,影響家庭和睦。

時間自主權力的不足:

子女期望父母放開對自己的管束,把自己當作獨立的成人,能自我決定自己時間的使用。但由於父母慣性地把子女當自己青少年般管束,或是父母尚未找到自己生活的重心,導致不習慣放手。 這種期望得到允許時間自主,(時間自主仍希望是在父母允諾的狀況),現實父母不放手的現況相抵觸,導致子女感到孤獨和感受被忽視,影響到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相處。

事業選擇不被支持:

子女可能希望父母能夠理解並支持他們在事業上的選擇,但父母可能期望子女從事他們認為更穩定或有前途的職業。這種期望不符合現況可能會導致子女感到沮喪和不被理解。

家庭責任的分配不均:

子女可能期望父母能夠平等地分配家庭責任,但由於父母的身心狀況,他們可能無法如子女期望的那樣負起家庭責任,甚至將自我照顧的責任,也放在子女身上,例如:吃泡麵度日、衛生不佳,嚴重甚至酗酒、討賭債。對父母的這種期望不符合,他們真實的性格,越期望父母改變,就越會導致子女感到壓力和失望,讓子女自己身心也受負面影響。

財務支援的期待與現實差距:

子女可能期望父母能夠提供更多的財務支援,例如在房屋購買或子女教育上的支持,但父母可能由於退休或經濟狀況有限而無法滿足子女的期望。這種期望不符合現況可能會導致經濟壓力和家庭緊張。

你長大了,卻與父母的相處變得越來越困難了?

———————-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檢視父母難相處程度

&

屬於哪一種類型呢?

依賴.潑冷水.自戀.控制…

謙謙的父親生病排手術住院時,
謙謙替父親請了看護。
看護不只照料,還會陪伴聊天,術前氣氛輕鬆自在。

術後謙謙排出中午時間特地從公司到醫院看父親
看到父親無恙,
站在床尾交代父親

『藥要照吃,知道嗎?』
『醫生寫的術後注意事項,你唸一遍』
『醫生說的話要照做』

父親像個受罰的小孩,表示會照做。
謙謙離開後,父親望著兒子的背影..

父親覺得兒子比不上看護用心,看護都能好好聊聊,關心他。
謙謙雖然是擔心爸爸的,卻是用自己擅長的方式(確保父親術後確實服藥)關心父親,而不是給予父親要的『專注的陪伴』。

我們對父母有所期待,但真實狀況卻有落差

1. 健康和社交維持:

子女可能期望父母注意自身健康,引進當代的健康飲食觀念、社交互動。
然而,許多父母可能根據他們的時代觀念,對於健康的定義與子女不同,強行逼迫父母調整,反而讓家庭關係緊張。

2. 開放的溝通與情感表達:

子女可能期望父母能夠更加開放和直接地溝通,並表達他們的情感和需求。
然而,某些父母可能出於他們成長的背景或文化觀念,對於情感表達持保留態度,可能更傾向於保持內向和保守。

3. 尊重個人選擇和價值觀:

子女可能期望父母能夠尊重他們的個人選擇和價值觀,例如婚姻、事業或生活方式上的選擇。
然而,一些父母可能根據他們的時代觀念,認為某些選擇是不可接受或不理想的,可能會試圖影響子女的決定。

4. 性別角色和平等觀念:

子女可能期望父母能夠支持性別平等觀念,包括在家庭和職場中的平等地位和權力分配。
然而,一些父母可能根據他們成長的時代觀念,仍然堅持傳統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,可能會給予兒子和女兒不同的期待和待遇。

5. 對新科技和社交媒體的理解和接受:

子女可能期望父母能夠理解和接受新興科技和社交媒體,並與他們保持良好的互動。
然而,一些父母可能因為年齡或個人偏好,對於新興科技和社交媒體持保守態度,可能不理解或不願意接受子女的網絡行為和互動方式。

期望的『價值認同』VS. 現況的『價值差異』

從以上兩個故事知道

父母子女間彼此想要的都跟對方給的不一樣

所以我們要認識彼此情感上要的是什麼

調整我們的期望,符合父母的現況。

調整我們給予的關愛狀況,符合父母的需要。

使得『期望』與『現況』越接近,

得到心裡上的平衡。

A.我們要做的是【降低期望】

這指的是在人際關係中,不要對他人過高地期待或要求。

當我們期望過高時,往往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壓力和失望。

我知道你在想~

為什麼不是對方改變呢  ?

為什麼只有我要改變?

關係相處有衝突時,往往覺得自己才是受害者。

但其實我們只是:調整自己可以掌控的!

那就是『自己』

因為我只能改變自己,自己的心態、相處的方法

我若企圖改變父母,就會是問題的開端!

B.這裡我們做的是【課題分離

父母子女有各自要面對的問題.責任.情緒,而這些是都由自己承擔,避免為對方承擔

處理好自己角色,應該面對的課題,不把課題丟給對方,也不干涉對方自己的課題。

透過課題分離,我們能夠更好地處理衝突,並保持尊重和理解。

如何降低期望. 課題分離,並應用於關係中

接受他人的不完美和錯誤,寬容的真諦:

當我們降低期望時,保持寬容和理解,意味著我們更能夠接受他人的不完美和錯誤。

  1. 理解父母的局限性: 意識到父母可能有他們的局限性,無法完全滿足子女的期望。這包括他們的身體狀況、心理狀態、財務狀況等。舉例來說,如果父母的身體狀況不佳或是財務壓力很大,子女可以降低期望,理解他們無法提供某些支持或幫助。
  2. 尊重父母的獨立性: 子女可以將父母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與他們的爭執問題分離開來。即使父母有自己的意見和做法,子女也應該尊重他們的獨立性,不將爭執問題與父母的自主性混淆。

專注於解決問題:

降低期望並不意味著對於關係中出現的問題漠不關心,而是讓我們更好地專注於解決問題的方式。通過課題分離,我們能夠將問題局部化,進而更有效地處理和解決。

溝通『不是』表達了別人就要照做:

**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期望,了解對方的,從各自的取捨中找到雙贏的點,才是溝通的真義。**在關係中,良好的溝通是至關重要的。透過溝通,我們能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期望,同時也能夠理解他人的立場和觀點。降低期望和課題分離有助於建立開放、坦誠的溝通氛圍,進而促進關係的健康發展。

不過度承擔對方的課題:

避免過度投入或承擔他人(包含父母)的問題.責任與情緒,明確界定自己可以承擔的責任和範圍,保護自己的身心健康。

解開認同的束縛

不要再尋求父母的認同了!

解開認同束縛的心態意味著:擺脫對他人認同的過度依賴,勇於做自我的選擇,負起選擇後的責任。

在此提供你,培養解開認同束縛心態的方法:

  1. 自我探索: 探索自己的價值觀、興趣愛好、目標和激情。了解自己是誰,不要僅僅依賴於他人對你的看法來定義自己。
  2. 接納多樣性: 接受自己和他人的多樣性。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,有自己的生活方式、觀點和價值觀。尊重並欣賞這種多樣性,不要試圖讓自己或他人完全符合某種標準。
  3. 獨立思考: 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,不要盲從他人的意見或社會的期望。學會對信息進行分析和評估,形成自己的觀點和決策。
  4. 跳出舒適區: 勇敢嘗試新事物和新經驗,超越自己的舒適區。通過挑戰自己的限制和探索未知領域,才能真正發現自己的潛力和可能性。
  5. 關注內在需求: 培養關注內在需求的能力,而不是過度關注外部認同和認可。尋找自我滿足的來源,如興趣愛好、個人成就和內心的平靜。
  6. 尊重他人: 尊重他人的獨立性和自由,不要試圖操控或期望他人與自己相同。與他人建立平等、尊重和理解的關係,而不是試圖將他人塑造成自己的鏡像。
  7. 接受不確定性: 接受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和變化,不要試圖通過固定的認同來應對不斷變化的環境。學會適應和靈活應對,以更好地應對挑戰和機遇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